古琴一直都是我国人民最喜爱的乐器,目前来看,现在学习的古琴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古琴作为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是汉族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古琴教学今天来说说古琴的形制。
古琴
古琴属於平放弹弦类的乐器。共鸣箱由两块长约三尺六十的木板胶合而成,头宽尾略收窄,琴面为桐木而琴底为梓木。琴身全部上漆,琴面头部镶有一块称承露的硬木,木上有七孔的贯琴底以便穿琴弦,承露左面另一称岳山以的硬木用架弦。
琴尾月牙形缺口处两端用红木镶嵌两片边饰称为焦尾(或称冠角),起系弦和使琴身垫平的作用,焦尾中间为龙龈。琴面镶嵌上十三个螺钿的圆点叫“徽”,用以标记琴的音位。近岳山的是一徽,中间较大的是七徽,近琴尾的为十二徽,徽位是根据琴面的长度分成若干等分来排定的。
底板又称琴底,形状与面板相同但不作拱形,是在整块的木料下半部挖出琴的腹腔。琴底有两个长方形的孔作为共鸣,位於琴底的中央(约于琴面的四徽与七徽间)长六寸许的为龙池,而再下十寸多(位于琴面十徵与十二徽之间)长约三寸的为凤沼,在凤沼之右另有足池以插上两只雁足。琴面的七条弦的头部系於绒头,绒头再系于琴轸,架在岳山上的弦直伸到龙龈,然后分别缠在琴背的两只雁足上。琴弦多用丝弦,一弦最粗、音最低、靠近徽位最近,依次渐细,一至四弦用缠弦,靠近演奏者的第七弦最细、音最高。
上一条: 古琴的制作精神是什么?
下一条: 古琴的音色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