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琴馆动态
  • 文化交流
  • 相关活动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您现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交流>> 详细内容

古琴打谱、移植、改编、创作、即兴的异同,你真的知道吗?

来源:www.hezhengguqin.com   发布时间:2017-04-05

學習古琴,經常能聽到「打譜」、「移植」、「改編」、「創作」、「即興」這幾個術語,但在具體使用的時候發現一些琴友對上述幾個概念混淆不清,為此特撰寫小文明辨一下,歡迎留言追加自己的認識。

打譜


「打譜」-這是學習古琴必須掌握的一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有關什麼是打譜的論述和文章很多,比如:林友仁、成公亮、朱默涵、章华英等,大家可以網上搜一下,這裡只做一個簡略的描述:就是把古琴自古留存下來的三千多首古琴曲加以整理,讓古曲依譜發出盡量接近於原來本真的聲音,並見諸於翻譯好的樂譜或CD等,這個過程叫「打譜」。可見,一般人或初學者是無法完成工程浩大的打譜工作的,這裡所牽涉到的文獻文字、版本比對、校勘考古等方面的難度遠非今人想像,隨便阿狗阿貓都能「打譜」,那譜還要打嗎?「打譜」豈是兒戲?那叫「沒譜」!解放前打譜速度緩慢,解放後打譜速度日漸增快,喜憂參半。


移植


「移植」-就是把別人創作的器樂曲或歌曲,翻版到不同的樂器上演奏,一般很少改動原作者的譜本。比如說把「豬八戒背媳婦」用古琴移植並彈出來、把「超級瑪麗」用古琴移植並彈出來...諸如此類,沒有對音樂進行改造與變化,僅加入不同指法編配,此類稱為「移植」。古琴上來說,樂曲與歌詞都不是我寫的,我只是依照原曲配上古琴指法。當今移植之風蔓延大江南北,樂此不疲。


改編


「改編」-就是在原曲作者、詞作者創作基礎上加入自己原創的曲與詞,形成以原曲為主體的二次創作譜本。改编是改编者的创造性劳动,不是简单的重复原作的内容,而是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达到新的效果或不同的创作目的。古琴上來說,就是樂曲、歌詞都不是我原創,但我增刪了自己的一些音樂片段或對原曲進行了改動,同時,加配了古琴指法。這類作品往往出自於音樂學院有改編能力或民間具備樂理基礎的琴人。比如陳長林的《春江花月夜》、徐晓英的《泣顏回》等。


創作


「創作」-曲目、歌詞、指法等全部重新由創作人創造的全新作品叫創作,是琴家创造出新琴曲的整個艺术实践过程。創作可以由一個人完成,也可以多人或集體完成。即興也是一種創作。琴家總是在以往的琴曲中汲取經驗,對前人的琴樂表現手段與各種手法進行分析、判斷、提煉,通過自己的重新設計、安排、想象進行新的創造,產生新的琴曲。因此,對歷史音樂文獻的熟悉,對琴樂的領會,對琴樂語言特點的掌握是創作的重要條件。古琴上來說,比如近代的「春風」、「三峽船歌」之類。創作曲目的匱乏已經成為制約當今古琴發展的一大瓶頸。創作琴曲少、爛、差也可見一斑。演奏家與作曲家並不等同。


即兴


「即兴」-是琴家根據瞬間的感受,使琴曲內容具體成形的創作活動,併隨著創作者的演奏水平與現場發揮而呈現不同的型態。即興創作的特點是富於激情、現場發揮,靈活多變,靈感不可重復,但時間短促,缺乏推敲餘地,不易盡善盡美。現代古琴即興研究有林友仁、李祥霆等。


总结:


由此可見,難度最大的是「打譜」與「創作」。「打譜」具有研究考古性質,「創作」具有原創性。而「移植」是創作的前提,「改編」則是創作的基礎,不懂移植與改編是不可能會創作的,而即興本身就是一種創作。這五者聽上去似乎差不多,其實意義和內涵卻相差十萬八千里,切不可混淆視聽、偷梁換柱、魚目混珠、嘩眾取寵!


從古琴的整體發展來看,「打譜」是每一個習琴者貫穿其一生的必備功課,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傳統和傳承;「創作」是每一個具備創作能力和天賦的琴人來展示我們這個時代古琴藝術風貌的承上啟下的接力棒,演奏不同,它需要天馬行空的原創想像及超人的智慧與天賦才情;「即興」是具有浪漫主義的創作形式;「移植」是聯通古琴傳播的良藥,為現世所津津樂道;「改編」是創作之前的試金石。彼此之間存在一个继承与创新、借鉴与消化的关系。



上一条: 为什么我反对没有文化的古琴传承

下一条: 恭喜和正琴馆网站于17年3月24日搭建完成!

相关标签: